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四十八章 江陵 (第1/2页)
江陵南北道,常有远人来。 李九归带着林隐光出武关,顺着汉水南下十日后到了荆州的首府江陵,他们需从江陵向西折,沿沅江溯流而上到夜郎找苴族人,说服苴族合力攻伐西川。 江陵城上扼江汉,下控潇湘,西镇蜀地,历来便是兵家必争之地,但此城不同于关中、西川,有山川之险可据,所以其防御设施是至关重要,除了常规瓮城、箭楼以及其特有的水城、砖城、土城三层城防外,与其他城池迥异的藏兵洞是其被称为荆州铁壁的关键。 李九归远远看着高耸的城墙上向外凸出的藏兵洞,叹道,“小舅真乃守城奇才,此藏兵洞外部三面凸出,内与城楼蜿蜒相连,进可三面偷袭敌军,退可据守反击。” “段将军弱冠之年,在此以八千士卒拖住当时南方二十万联军月馀,让先帝得以向东奔袭一举连拔荆扬二州十城,最后陈兵宣城,直逼当时的南方军团后方本垒建康,然后秦远大将军自颍川南下内外合击,南方军团大溃,自此后天下大势尽归先帝。” 两人牵着马匹边说边行,不到片刻便已到了城楼下,巍峨城头上古朴典雅的江陵城三字,与如今北地大多城池采用的蚕头燕尾的隶书撰写不同,江陵城用的依旧是先秦时的篆体,圆起圆收,落笔均匀稳重,尚婉而通,庄重典雅。 这座古楚时被叫做郢都的城池,曾是长江孕育的南地第一大城,与中原悬河旁的洛邑遥遥相望,它们同时代表着南北两地两种截然不同的地域文化习俗,而从中诞生的传诵文体《诗经》和《楚辞》,更是将这种差别体现得淋漓尽致。 这也和长江与黄河迥异的性格有着千丝万缕的关联,尽管它们同时哺喂了华夏子民,如果说长江是仙女纤腰上那缕裔裔蹁跹的碧带,那么黄河便是一条躬背昂首,时刻准备咆哮怒吼以彰其威的金鳞巨龙。 所以楚辞华美瑰丽又诡异莫测,它祝颂神只却又追问天极何在,它礼重巫鬼却又寻求阴阳三合,它崇拜日月却又妄谵曜灵安藏,它充满了着笔人内心细腻而又强烈的奇思臆想,而诗经则是更多的体现人事劳作生活的日常景象,抒发人体本质上的情感欲望,更为朴实简洁。 这种差异也同时体现在了市井平民的交流沟通以及吃食上。 如今虽然中原狼烟四起,但距离荆州亦有千里之遥,是以城内依旧蹑踵侧肩,掎裳连袂,人人面带笑容,不时还有脚踩木屐,手持竹杖的闲雅文士从李九归身旁飘然而过,更有屐上足如霜,不着鸦头袜的妙龄少女对着两人娇笑道,“好俊俏的小哥哥!” 李九归第一次来到南地,一面打量欣赏着沿街售卖各式零碎物件,一面仔细辨别着与北地中原截然不同的繁杂俚语,然后还尝了尝当地品相独特,颜色靡艳的点心小食,理所当然地被辣的丝丝哈气。 “看着让人胃口大开,吃着却完全不是一回事。”李九归转手将麻纸包着的辣油鳝鱼丝递给林隐光,“你能吃辣,你吃。” 当李九归忍不住让摊贩给他包一份时,林隐光就知道会是这么个结果,所以顺手从旁边的摊子买了一份甜糯的八宝饭,接过辣油鳝鱼丝时把八宝饭递给了李九归,“吃这个,解辣。” 李九归素喜甜食,一口下去,不但抚慰了被辣得发麻的舌尖,那香甜软糯的口感更是让多日披星载月攒程赶路的疲惫都一扫而空,双眼微眯,道,“这个好吃。” “这边火耕水耨,民多食鱼稻,出产的糯稻颜色乳白而性粘,很受大众喜爱。” “怎的在中原却没见过糯稻?”李九归捏着竹片又舀了一勺塞进嘴里,还不忘转头给林隐光也挖一勺,看着林隐光被鳝鱼丝辣得唇如含朱,面色皎然如傅薄粉,不禁喉结耸动,连忙回头正视前方。 “这种糯稻是南地特产,产量低而售价高,水稻亩产二石,一夫耕百亩,可年产水稻二百石,但糯稻产量却不及水稻三层,若是盛行成风,商人逐利,则会废农,废农则粮少,粮少则人贫,人贫则国乱,”林隐光缓缓叹道,“先帝治国向来是有远见的,只是有时不免对自己和身边人太过苛刻了。” 太子身为天下最尊贵的人,得到天下最奢侈的供养也不为过,但这种南地殷实之家偶尔也可以吃到的食物,他却从未听说过,林隐光不相信荆州没有上贡过糯稻。 李九归倒是不以为意,“子路问为政之道,孔子说,先之,劳之,无倦,在上以身作则,在下勤勉笃行,然后不要松懈倦怠,先帝做得已够好,至于其他,食物再好也不过果腹而已,衣着再精美也只是蔽体御寒罢了,”李九归凑近林隐光,小声道,“你要是心疼我,床事上主动点就好了。” 林隐光无奈一笑,还未开口,一朵花枝向着李九归迎面掷来,林隐光手指微动,衣袂飘拂间已并指夹住了花枝。 “小哥哥有心上人没得?”一二八少女亭亭玉立地站在三步远处,环佩青衣,盈盈素靥,声音娇脆如风荡银铃,怀中一捧茉莉白如霜雪,衬得她肤如凝脂,眸光灵动,原本六分的容貌瞬间便有了九分,令人忍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