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六、国野 (第2/2页)
人称之为太yAn君,入夜後则转称太Y君。 在这个前提之下,於「王命作」之前必然称及「诸君」的意义就显得分外重要,哪怕在各种文献中均语焉不详,但丁允还是得到了自己的见解,亦即──诸君乃王系践祚之前的各方部族首领,在诸君皆去之後,王命方始。 丁允对这个推论颇为自得,只是不好言之於众,更别说那时父亲病重,也不好拿此事探询,只得将此谈论寄予人在定邑的师兄了。 此後几番大事,定国各地遭逢大疫,这般交流暂且中断,直至今日才收到了回信。 这才是丁允对於收到来信感到雀跃的原因,是故他托人替那位访客备好乾粮饮水,目送其离去後便迫不及待的返回自己的居室中。 他一把拂开了案上的书简,清出一个空间将散乱的竹简排在案上,拣出了唯一一片没有刻上编码的竹片,定睛一看。 这也是每次来信的必经之举,除了公务来往时会以草绳系紧之外,祝官往来的书简多半会这般散置,唯有读出个中顺序才能进行,可以说是祝官同僚之间的一种游戏,或者说是考验。 片刻後,丁允在案上将竹片依序排列整齐,同时在身旁放了个沙盘,以便在过程中若有忆起什麽,便能随时记下以便查阅。 「国野之别,是吗?」 与丁允所预料有些差异,但公子羽的来信确实与他早先的推论略有相关。 「国」这个字於过往的纪录中,国这个字有好几种写法,祝人之间并无定论,偶而还会交错混用,无绝对的对错。 当中有两种写法最常出现,而公子羽的立论便在此之上。 两种写法当中,不变的是外侧的囗,所代表的应当是城墙,或者是隔开内外的屏障,而这与现实中相符,哪怕是没有夯土城墙的领地也往往筑有屏障,必须由特定的路径出入。 问题出在居中者为何,一者执戈,一者为王。 两者皆不难理解,前者指的是在围起的地区中有兵士执戈,後者则是指有王居住者方为国,而後者的纪录应当早於前者,「国」此字一开始指的便是王畿所在,而後才衍生为各诸侯国。 也正因为如此,居住在各国领地的人民才会被称为国人,与野人相对。 同时,在过往种种征伐野人的祰文中也往往有这样的一句话:「不服王化。」至於所谓德被王化,讲的其实都是同一件事,也就是是否接受君王统治的这件事情。 b起什麽高贵的王命论而言,丁允倒是b较接受这种见解,所谓的王化与否只是在实质下划下一条界线,来区隔出彼此你我而已。 只是这种说法在某些人眼中可能太过惊世骇俗,让丁允读书简至一半时忽尔觉得背脊有些发凉,连忙起身出门看了一下附近有没有别人,这才关闭门户,回头继续读下去。 中段以後,提出的仍就是一些佐证,倒是省得丁允去翻找书简的麻烦,而在最後一段却记述了一件不得了的事情。 「师兄,去跟野人交谈过?」 那只是寥寥不出十字的纪录,却让丁允一阵头皮发麻,只因他能理解国野之别,但这并不代表他能接受野人。 要说为什麽的话,因为那是野人啊?与居住在城邑领地中的国人不同,茹毛饮血、猎首黥面、奇形怪状等等的形容登时就在丁允的脑海中浮现,更别说是定国奠基以来便时不时与野人有过冲突,哪次不是Si伤者众的。 哪怕在书简中刻着与野人之间可以G0u通的这点,丁允还是无法接受这种冒险之事,更别说他那位师兄还是祝官、国君的长子了。 最终他也只得摇摇头苦笑,与早先听闻师兄染疫一般,固然惊惧但终归是平安无事,如此而已。 书简末尾,寥寥数字又一次g起了丁允的遐思,只因那位师兄少见的要自己放心,哪怕此间多事也没有必要惊疑……这有些反常。 只是丁允想了想,觉得事情确实就跟师兄所言一般,没什麽大不了的。 反正连大疫这种大事都过去了,剩下的种种难题也不过是杂务事项罢了,就算国君卧床难以视事,也还有其他五官在,更别说连染上疫病都能撑过来,大概已经没有事情能难得倒师兄了吧。 与丁允的想法不同的是,父亲临终前最常提到的人是公子羽,哪怕是在神智不清的时候也往往要问及弟子的事,让其长子丁允的心情有些复杂,说不清是该嫉妒还是担忧。 明明师兄是那麽优秀的人啊,哪怕他在定国的立场万般微妙,但在身为祝官的前提之下,理应不再会有人跟他为难了才是。 最後一次提及师兄时,丁允讶异於父亲的用语,至今回想起来仍觉得那句话便在耳畔萦绕不去。 「粦啊粦,何生此世!」 父亲感叹师兄生不逢时,这可以理解,只是还有个疑问。 丁允并不能确定「粦」所指为何,但不管是哪个字,想来都是好事。 粦,定国先祖,辅佐当时之王的良臣。 鳞,隐於水泽山川中,不世出之稀兽,贵不可言。 麟,仁兽,一出则天下静谧,太平可期。 「嗯,没什麽好担心的,毕竟是……师兄啊。」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