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绿薄荷10 (第1/2页)
9月3号,那组影片刊登在了《VOGUE》时装第一区,取名“蝶泳”。 我起的名。 隔了两天,在台北出差的陈宝俊给我来电,说那期杂志在台湾也卖得很好。 “只是很可惜,模特是一流模特,摄影是三流摄影。”这位朋友毫不客气地抨击了同行。 “录音了,等下就发给安迪。”我调侃他俩这对见面必拌嘴的好友。 “Idon,tcare。”陈宝俊一副无所谓的语气。 接着,他又问起照片下方的主题理念:“蝶——泳,有什么含义吗?” 彼时我正站在维多利亚港用面包屑喂着鸥鸟,等他问完,我看着海面因热风而形成的微小漩涡,隔了大半分钟,才回答说:“没有,随便起的。” 其实有的,“蝶泳”取自我这几年听了无数遍的《地尽头》。 “世间客机大可帮我逃命/流浪到地中海/终会蝶泳” 林夕在09年作的词,印象里父亲总会用一盘黑胶唱片播放,问起时他说这是自己最喜欢的一首歌。 现在成为我思念父亲的唯一线索。 陈宝俊像是被谁从身后叫了声,急匆匆说了句“再聊”便将电话挂掉。 我也没在意,刚打算放下手机,电话铃声又响了起来。 我拿起看,是杨东清。 接通后,我先问他:“怎么这个点给我打电话?” “今天周日,只上半天课。”通过电流,他的声音变得更加低沉,像海面上掀不起波浪的一阵风。 “这样啊,”有只不怕生的鸥鸟停在栏杆上,我掰下块面包喂给它,寒暄道,“最近还好吗?” “嗯,你在做什么?”他反问我。 “喂海鸥。”我回答。 “海鸥,”杨东清停顿了下,“长什么样子?” “嗯——”我认真观察起面前这只洁白的海鸟,“黄喙白羽,跟鸭子差不多大,翅膀上还有些灰色羽毛。” 海鸥似乎听出我在描述它,此时正转着脑袋呆呆地盯着我。 大半分钟内,听筒里都很安静。 我打破僵局,问他:“想看海鸥吗?” 他像是低“嗯”了声。 “今年接你来香港过年。”我将最后一块面包喂给那只海鸥。 “哦。”他说得轻轻的。 “给我打电话做什么?”我又问。 杨东清并不经常给我打电话,更多是发短信。每天都发,也不会有什么大事,早晚都是那条“记得吃药”。 我单方面将他当成定时闹钟。 托他的福,我那几瓶药终于在昨晚吃完,所以才能在今天去医院进行第二疗程。 主治医生先用数落我的语调关怀了番,又给我开出几瓶胶囊,嘱咐说:“一定要按时吃药。” 我想这次我会遵守医嘱。 杨东清听后先沉吟了番,再说:“照片上,你好像有些难过。” 我一愣,问他:“你买了这期的《VOGUE》?” “嗯,”他说,“出了什么事吗?” 我掂了掂眉:“只是在想念一个人。” 杨东清沉默了几秒,才试探性地问:“很重要的人吗?” “嗯。”我回答。 他脱口而出一个“哦”字。 后来他不再追问,我便挂断电话。 那天杨东清在傍晚就提醒我“记得吃药”,不过后面多加了句话。 他说:“下午忘了问你,蝶泳是什么意思?” 我并不打算糊弄他,于是回拨出一个电话。 三秒后,他接起。 “那是一句歌词,”我说,“要听一听吗?” “好啊。” 我把随身听打开,放到听筒前播放起《地尽头》。 “离别似绝症/已灭亡的高兴” “令我的背影/于东京结冰” 关淑怡唱出头两句时,我坐在床上看起薄荷绿的窗帘。 窗户没关紧,留了道狭小的缝隙,今晚像有下雨的预兆,事前有些起风。 房间里,静到凝固的空气中变得稍微潮湿,窗帘底下悬挂的浅黄穗子开始前后跃动,如同《地尽头》的伴舞。 直到最后一个音节结束。 《地尽头》是首粤语歌,听完后杨东清当然做不了任何评价。 我走到窗前,点燃一支烟后叫他:“杨东清。” “嗯。”他才沉出一声。 看着玻璃窗上划出的半透明雨痕,我对他说:“香港下雨了。” “我知道。”他却答。 我疑惑:“你怎么知道的?” 他停顿了下,说:“你刚刚告诉我的。” 我微怔,然后揉着太阳xue笑了声。 “国庆,”他又说,“你能不能回来看我?” 我将还剩一半的香烟在烟灰缸里按灭,自然不会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