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序 (第1/3页)
序章 传记,是为了记载英雄的事迹。 传记,让英雄的英名永垂不朽,受後世人敬仰及传颂。 常言道,乱世出英雄。英雄,何者? 在动乱的时代,能生存下来的,才有资格称为英雄,被他践踏於脚下的败亡者,不管如何英勇仁义,躺下来的故事,没人想知道,下场亦只得由站着的人来判决。 人,只Ai听胜利之凯歌。 英雄,是胜利者附属的光环,光环,是为了蒙蔽黑暗。有多尊的名,掌多重的权,便要见证多少的血和泪。白骨,是英雄塑像的盘石。 在战鼓弥漫,铁幕专横的乱世,六个不平凡的孤儿,为了挣扎求存注定走在一起。他们各有不测,为世所弃,命运使他们相遇,一起偷抢拐骗,g尽违经叛道之事,却偏偏糊里糊涂,g了一翻b英雄更英雄的大业。 历史的洪流里,他们的事迹没有被写入传记,也没有被传颂,因为他们不配做英雄。 但每当午夜梦回,凭窗仰目玉盘,银霜泻地时,人们便会一边含笑暗骂,一边默默祝祷这六名孤儿,期望上天保佑他们逢险化宜,吉人天相,继续藏匿在不为人知的角落,为哭泣中的大地,守护着根本没有英雄的江湖。 他们的事迹如魔咒般,只能记载在魔道的书册里,被世人长埋於地下。 =================================================== 南朝赵恭号末年,南北割裂,战火连天,大地纷乱。 J相庸官揽权,百姓在南宋的贪官W吏,苛政重税的高压管治下,早已温饱不保,民不聊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从不单行,乱世中黑道贼寇当道,杀人劫货,无法无天,官府只能无视放纵,对良民妇孺再再是雪上加霜,惶恐渡日。战事连连,烽烟四起,更要命的是随时饱受蒙军铁蹄的蹂躏,X命朝夕不保,活在当下,苦不堪言,求助无门。 战争,从来没有对弱者有任何寛容,他们永远是权力斗争中的牺牲品,只能饮泪吞声,忍受淌不完的血与汗,直至绝望的来临。 忽必烈平定长江以北後,自立为蒙古国大可汗,称中原国号为元,与蒙古四大汗国:钦察汗国、察合台汗国、窝阔台汗国及伊儿汗国,瓜分了欧亚两块横跨数十万里的大陆强土,建立史无前例的铁蹄帝国。 纵使国土覆盖万山百川、广阔平原、浩瀚沙海、无尽森泊及难以估量的镇城村乡,踏遍南北又如何?真正能满足皇者君临大地的慾望,唯独权倾中土的锦绣河山,才能真正嚐到世界霸主,睥睨天下的滋味。南渡灭宋,志在必行。 汉中西南百里的巴州郡西垂,入川陕道三十多里外的一片树林草坡,驻紮了一队两万人的蒙古兵马,延绵三里的帐篷,把暗sE夜空,耀如白昼,马嘶人歌,酒r0U薰天,犹不像向以肃正律纪称誉的蒙古军营。 军阵中央处,五十码内被木栏包围着的主帐幕里,巨烛炽盛,圆型的粗糙木桌上,堆满了五光十sE的珠宝绸缎,古玩金器,一名中年汉服官员,肃立在旁。 汉服官员鼠目兔嘴,两撇髭须晃动,恭敬执礼道:“南宋朝相贾似道拜见大汗!” 帐内北首的虎皮帅席上,尊坐着一名身披蒙古王族武甲,圆目不怒而威的大汉。大汉年纪约五十上下,身型魁梧如山,臂如粗g,拳掌满布伤痕,透出身经百战,战意腾腾的王者气势。帅席下首左右各设两席,左席两人均为蒙古人,贵族将领打扮,腰缠华瑰马刀。右席两人一老一少,半胡半汉,外族布衣装束,看不出来历。 十对眼睛没有往桌上的贡品瞧上一眼,锐目全聚在阵前拜帐的敌军丞相身上。 魁梧大汉,正是四大汗国之一,窝阔台汗国的大汗,海都可汗。海都可汗虎目S出寒芒,淡淡回应道:“贾丞相,路上辛苦了,赐座!”一副吾王对着属下的调儿。 帐外亲卫搬来椅子後退出,海都可汗以冷沉的声线道:“襄樊之战大捷可期,贾丞相可功不可没啊!”语峰尖酸,完全没有嘉许的意思。 贾似道早已被众人瞧得满身不自在,闻得海都的冷嘲,被恫吓得心里发毛,向身旁的椅子瞥了一眼,也不敢坐下去,识得一言不合,脑袋恐怕便要分家,诚惶诚恐地道:“海都大汗明察,赵王不自量力,妄图守城,乃自取灭亡之举。上天有好生之德,久战成灾,军民皆苦,本相之见,以降换和,才为上上之策。奈何守城将领愚不可及,联合义军坚守城池,冥顽不灵,什麽城在人在,妖言惑众,才使愚相心灰意冷,出走城池。”他口中震震有词,说赵王而不说吾王,可见卖宋之心已决,还要为自己开脱说词,说罢项背上也渗出了冷汗。 海都可汗闪过一丝鄙视之sE,满不在乎地道:“宋赵降的是忽必列,不是本汗,贾丞相,如果要求和,你找错对象了。” 海都可汗,正是在蒙古帝国诸族里,军事上最能威胁到忽必列帝位的人,他早已不甘於忽必烈自封为帝国大可汗,在蒙古境内,两部族长久以来为了大可汗之位,互不相让,g戈不休。忽必烈要灭南宋,以渡长江为首要战略目标,不yu多方树敌,同时也要依仗两大汗国的军力,遂加以安抚海都,对入侵南宋的西方战线,交由他旗下的军队负责。海都麾下的铁骑军当者披靡,宋军完全不具抗衡之力,大败而逃,海都军势如破竹,当宋军的主力兀自在襄樊守城之时,他们早己深入汉中腹地。 海都军有异於其他部队,凶残成X,破城掠夺,屠村灭族,视汉人如猪狗般宰杀,有违忽必烈定下的怀仁军纪,不杀降俘平民。海都早与忽必列心存芥蒂,管他娘的蒙汉一家政策,此刻深入中原,才发觉宋军如此不堪一击,叛徒J臣当道,转而轻蔑於忽必烈的军功。其後,在其他宗族的怂恿下,起了逐鹿中原之心。 贾似道身为丞相,宋军的最高决策人,敌军兵临襄yAn城下,竟主张议和,终被名将纪天顺抗旨气走,弃城而逃,其偷生怕Si,自私自利,朝内忠臣上下皆知。贾似道在回朝的路上,心想必须为自己谋定後路,便暗中通过蜀中两大家族之一的杜家,为他穿针引线,改道西行,秘密求见向与忽必烈不和的海都可汗。 海都可汗破城无数,怎会猜不到他拜帐之意,狼狈为J,一拍即合。海都可汗深谋远虑,晓得独力也不一定能应付早已驻足长江以北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