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
	
		  		第二百三十八章:跳出朝代周期律  (第1/1页)
    大明要走向何方?    朱棣最近也在思考这个问题。    太祖皇帝生前分封的诸亲王,已经在永乐二十年之前陆续改封到了中国之外。    永乐五年,周王朱橚、楚王朱桢就藩爪哇洲建立周国、楚国,代王朱桂、宁王朱权就藩孔雀半岛东南部建立代国、宁国,沈王朱模、韩王朱松於努尔g东北地区靠近鲸海的地方建立沈国、韩国。    永乐七年至永乐十年期间,蜀王朱椿、晋王朱柏(原湘王)、肃王朱楧(yang)、辽王朱植、庆王朱栴(zhan)、岷王朱楩(pian)、谷王朱橞等七王陆续被改封到了孔雀半岛南部与西部。    永乐十七年,随着北方大漠诸部的臣服,同时西域三省也越发稳固,已经年长的秦王朱尚炳(二任)、鲁王朱肇辉(二任)、安王朱楹、唐王朱桱(jing)、郢王朱栋、伊王朱?(yi)等六王被朱棣陆续改封到了西域之西北,即被朱高煦命名为“漠西平原”的地方。    所谓的漠西平原,也就是哈萨克丘陵以北的西西伯利亚平原地区。    眼下是乾熙元年,早在永乐五年就前往爪哇洲建国的周王、楚王,截止到目前已经当了二十年的实权国君。    就连诸亲王之中,年纪最小的二任鲁王也做了八年一国之君。    这些年,诸王感悟最深的,便是打江山容易,坐江山难。    建国之初,以明军庞大的武力,横推王都周边一切不服势力即可。    随後便是用改良版的“国野T制”,来x1纳周边野人,化夷为夏。    而对本藩国的国人与城镇周边的野人部落、村落进行治理,才是最难的。    朱棣禅位後,年过花甲的周王朱橚、楚王朱桢也已经决定提前退位,把王位传给王世子。    年过五旬的蜀王朱椿、晋王朱柏(原湘王),在治理藩国十多年之後,同样感到了治国的不容易。    因此,这段时间,朱棣与朱橚、朱桢、朱椿、朱柏四个弟弟商讨议论的事情,更多的是与王朝兴衰有关。    概括来说,即大明接下来的路,要怎麽走,才能确保朱家江山,千秋万代?    於是,在乾熙元年三月初一的傍晚,朱棣主动派人传唤朱高煦。    这是朱棣退位之後,第一次主动召见朱高煦,之前都是朱高煦例行公事的每日给朱棣、徐氏(原徐皇后)问安。    因为朱棣拒绝太上皇的尊号,所以徐氏同样拒绝了太后的尊号。    起初朱高煦给二老问安称呼“爹、娘”时有些尴尬,但“爹、娘”叫习惯之後,也就无所谓了。    这天傍晚,一家三口再次坐到了一张桌子上共进晚餐。    期间,朱棣、朱高煦父子俩交流了一下各自近期所做的事情,徐氏又特地嘱咐朱高煦注意修养,不要为了朝政而整日熬夜,耗费心血,毕竟往後的日子还很长,一步步来就是。    餐後,父子俩移步到边上温暖的茶室之中,面对面盘膝坐在了暖榻上。    “高煦,我近来常常在思考一个问题,大明的未来该如何走,才能保证咱老朱家的江山,可以传至千秋万代?”    朱棣终於憋不住,率先说出了他这段时间以来内心最大的忧虑。    “爹,这个问题儿子近期也在思考。”    朱高煦郑重其事道:“我中华大地之上,自秦并六国,建立大一统王朝以来,从未有哪个朝代存在超过五百年,也从未有哪个朝代安稳存在超过三百年!”    “爹是知道的,任何一个王朝或国家的建立之初,总是锐意进取,有着蓬B0气象的,可随着承平日久,後代君臣必然会心生懈怠,吏治逐渐败坏,进而滋生、荒废军备,到最後导致民怨沸腾,无力回天。即所谓的其兴也B0焉,其亡也忽焉。”    “天下太平久了,君臣开始懈怠,导致滋生,接着民怨沸腾,百姓揭竿而起,最後这个王朝被推翻。”    “或者遇到外族入侵,b如宋朝的蒙元与nV直,或者後汉末期各地民乱,为了低於外敌或镇压民乱,朝廷不得不放权徵兵,随後发展到军阀割据,接着架空朝廷,最後这个王朝分崩离析。”    朱棣点头道:“道理上是这样不错,我也与你的几位叔父聊过此事。”    他话锋一转,无奈的说道:“至於如何打破这个循环,我与你的几位叔父,想破了脑袋也没能想出个所以然。”    “爹,儿子认为,王朝循环的根本原因是财政度支管理的循环,而造成财政度支循环的原因,则是王朝的开支超过了国库税收,无法支撑渡过天灾及外敌入侵所需要的花费。”    朱高煦寻思道。    朱棣皱眉道:“且仔细说说。”    朱高煦道:“历朝历代皆以农立国,重农抑商。可见,历朝的国之根本就是耕田与农民,可种田却有两个最大的敌人。”    “一个是气候变化引起的旱涝蝗灾,加之太平日久,人丁滋生,人口太多,土地兼并,导致百姓吃不上饭,最後揭竿而起。”    “另一个则是草原游牧民族的南下入侵。”    “而历朝历代的帝王,为了解决这两个最大的敌人,不得不设置文武百官,一边向百姓收税来进行水利等建设,增加亩产,一边整顿军备,维持边防,抵御外敌。”    “当官僚特权之人越来越多,朝廷收到的税也会越来越少,这将导致国库空虚。”    “当天灾来临之後,朝廷无力支付赈灾粮银,百姓活不下去揭竿而起。”    “为了镇压民乱,招兵买马,於是军费暴增,国库越发支撑不住。”    “就这样,国库入不敷出,朝廷不得不提高赋税与克扣军饷来维持平衡,这会导致越来越多的百姓、士兵与朝廷离心离德,最终导致王朝灭亡!”    朱棣是聪明人,听到这里,面露恍然道:“你的意思是,从充盈国库入手?”    “是的,在儿子看来,土地兼并导致的贫富不均可以通过制定相关政策加以解决,而气候变化导致的农业减产也可以通过增加耐寒耐涝耐寒的农作物来进行解决。”    朱高煦颔首道:“加强军事力量,持续不断的练兵,改良军制,才能做到不惧外族入侵。再制定新的典制,整顿吏治,与时俱进的削弱官僚特权阶层的腐化速度,从而提高朝廷的行政时效。”    “而这一切,都需要用到钱。因此,儿子认为,大明必须改变重农抑商的国策,推行四民(士农工商)并重并行的新国策!”    朱棣闻言一愣,如遭电击。    朱高煦的回答,完全超出了他的设想。    如果真这样去做了,那麽将来的大明,必然会走上一条前所未有的道路!    是好是坏,谁也不知道!
		
				
上一章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