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二十一章 风云再起(4) (第1/2页)
过了能有三个时辰,天还没亮,沙尘才慢慢散去,路寻查看地图,也弄不清自己身处何处,今夜天色还不好,灰蒙蒙的,一切可以参照的物件都无法辨清,他只好等待天明,请太阳为他们辨别方向,到时候直接一直往南走就好,但这漠北大军算是难以再次找到了。军师那面他也不用担心,临走时路寻有嘱咐军师,让他打扫完战场就护送战俘往南走,没必要等他们。 等天亮后,路寻领队一直往南走,终是碰见了大乾大军的一部小队,经他们指明方向后,路寻直奔中军,找大将军复命。大将军没再给他们安排任务,叫他们到后方休整,剩下的由他亲自带兵收尾,还安慰他不必为追丢漠北大军自责,他已经取得了很大战果。 接下来的战斗,路寻都没有经历,他在大同镇跟同样在后方休整的尹三一队碰面,拉着军中各级将官一起在边镇中喝庆功酒也为死去的兄弟悼念,酒桌间几人大谈自己的风云往事,几人阔论官场经验,军师的话很少,路寻知道他年纪还小,之前的时光大多是付出给了书籍,所以生活中尽是日复一日的读书,没什么跌宕起伏的经历可以谈。 大军一直打到大青山下,在新的边界线上留下一支队伍就地安营扎寨后,便鸣金收兵了,大将军回到大同镇后宴请众将士参加庆功宴,并商谈之后事宜,宴后信使出城而去,带着大将军亲手所写的战报奏请圣上准许班师回朝。 长安五年夏,大军陆续退出大同镇,直接返回原驻地,没有再去京师整军,各军只选派一位代表跟随大将军入朝复命领赏,这名代表基本都是卫所的指挥使这样的队伍绝对领导人物,这种与皇帝面对面的机会可不是谁都能享受的。 皇帝慷慨,大赞将士英勇,赏各参战队伍多发三个月的军饷,领军者论功行赏,表现突出者破格提拔。朝会中,大将军向皇帝提出了边关治理问题,皇帝一时也拿不定主意,只能交给大学士先拟案再定。 路寻的官职并没有变化,还是朵神卫的指挥使,只是朵神卫经过这次战斗伤减了一半,皇帝还没下令补员,倒也是另一种意味上的不升反降了。他也想向皇帝毛遂自荐去边关治理内外事宜,为天下谋一个尽自己所能的太平,但是又怕自己把事情做砸了反而还导致两边不和,所以路寻一直在犹豫,只是这种犹豫没有持续多久,也幸好路寻的朵神卫的驻地就在京都,省了路寻两地折腾。皇帝便召他入宫商量边关事宜。 路寻不知道皇帝为什么要选自己。 进宫面见皇帝,皇帝开门见山,第一句话就是问他出任大同镇总兵能不能胜任,路寻虽然纠结,但如今突然有一个人觉得他有资格去做,那个人还是皇帝,他热血上头立马就应了下来。 “朕有卿这般肝脑涂地一心为国的臣子,何幸焉”皇帝笑看他,还为他赐座。 “朕再给你一个选人的机会,让他陪你一起去大同” “那我选太行东省总督王钧昭陪我同去” “换一个”皇帝轻笑一声,停顿了一会婉言否决。 路寻不太满意,但又无可奈何,他在座上想了又想,这么仔细一想才觉得自己能一起共事还有头脑的朋友还真的没几个。 “尹三?”路寻试探性的轻轻问道。 “好!那你们二人等调令和方案出来了就去上任”皇帝明显对他这个回答很满意,好像怕路寻改口一般,迅速的答应了。路寻觉得是皇帝认为小军师没到二十岁,即使跟他联手也成不了气候,这边镇翻不了天,他在京城也能安心。 但是师父的突然来信打乱了路寻的计划,师父在信中告诉他自己要飞升,要他回来交代些事情。路寻借家里有事跟皇帝告假,皇帝理解也是边关的一些事情没安排好,还需要几天才能上任,所以痛快的同意了。 回到春秋山后,王钧昭和蒲婉离得近所以早就到了,师父坐在大堂上面色红润,气息磅礴,从外表上看已经很难看出是好到六十的人,有点返老还童的韵味。蒲杰要他们回来不仅是要交代事情更是要借机让他们观礼飞升,这将有益于他们的修行更进一步。 见人到齐,蒲杰先是跟三位徒弟聊了他对大宗师全境的感悟,这也是有师父的好处,可以让修行变得更简单,散修就没有这样的优势,可能一个困惑就要一辈子去求解。之后蒲杰没有像路寻想的那般会对他们安排身后事宜,而是简单的把身上的宝物分了分,毕竟飞升跟去世在某种意义上是一样的,生不带来,飞升自然也带不去。 王钧昭分得一个玉佩和玉坠都是养身静心用的,蒲婉分得掌门扳指,这个蒲杰有解释说,这个扳指本来戴在秦昱的手上,只是他当时一心怀志立命就把扳指交给了他,同样的意思,路寻和王钧昭志向在外,很难能静下心来教授徒弟,给他们也是白给,所以便交给蒲婉,路寻跟王钧昭都没有异议,即使蒲杰不解释,路寻两人也不会有异议,两人在外平均起来能有十年,回过山上不过几时,怎么能好意思跟蒲婉争这个。最后路寻一件东西都没分到,也是蒲杰这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